- 市场调查
- 市场经济的中国为啥还要编制“五年规划”?原因是什么?
- 时间:2015-10-20
金秋十月,中国的政治脉搏进入“五中全会”时间。“十二五规划”成果辉煌,而第十三个五年规划,也将为未来的五年谋划全局性、战略性的经济社会发展议题。对此,熟悉中国政治经济规律的人,纷纷投以关注的目光。也有一些不了解情况者,可能疑惑,市场经济的中国为啥还要编制“五年规划”?
首先,这种疑惑是人为对立市场与计划的“冷战思维”。须知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,在中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。我们今天所谈及的“五年规划”,更大程度上是对未来五年的宏观设计、战略方向,属于指导性意见。当然,其中具体的指标、项目、投融资约束,是具有法定的强制效力,但也完全不是过去计划时代的产物。
试问,小到个人、家庭,大到一个企业、一个组织,只要是涉及到对未来、对下一发展阶段的部署,计划或者规划不都是会作为常规的工作工具吗?在这点上,各类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间并不存在太大差别。我们看到,欧美很多国家都曾搞过类似的发展规划。当下的总统咨文、或者发展白皮书,也都有相近职能。
更何况,规划之于当下中国,意义更为紧迫。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承认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”。但是,相信市场不等于迷信市场。即便在号称最自由的市场经济体,政府干预也属于法定事项。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中国,我们不仅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,更要发挥好政府在制定、实施国家战略规划中的特殊作用,以此指导全局工作、克服市场失灵。在各项战略规划中,“五年规划”属于中长期规划,也属于全国全局性规划,是最值得我们较真的地方。
今年以来,个别省份的经济下行压力,进出口指标的回调,以及股市的异常波动,都充分表现出市场本身的局限性。考虑到经济发展中贫富差距的不断分化,单纯依赖市场的力量,显然已无法满足均衡发展的需要。规划的作用,就在于克服私人资本的分散、逐利特性,更多关注公益性,聚焦公有制的社会功能。
“规划,规划,净是鬼话,墙上糊糊、纸上挂挂。”是一些地方和行业规划实施中的弊病。对此,一方面必须加强规划依法实施与监督,确保落到实处。另一方面,也要加强规划制定过程中的民主讨论,让规划文本更加切合民生实际,更加富有可操作性。另外,如同国企改革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,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一样,规划如何与市场化、全球化相衔接,也是难点所在。
2015年是“十二五规划”收官之年。接下来“十三五规划”,是距离全面小康最近的一个“五年规划”,也是“两个一百年”中的第一个“一百年”——中国共产党的建党一百周年——2021年也在规划的征程之中。世界瞩目着,人民期待着,我们努力着。